跳转至

氮族元素概述

氮气及固氮

固氮的定义:从氮气 \(\ce{N2}\) 到各种含氮化合物。

\[ \ce{N2 ->[O2,闪电] NO ->[O2] NO2 ->[H2O] HNO3 -> 降雨} \]

酸雨的形成过程

  • 自然固氮:

    • 高能固氮:闪电。

    • 生物固氮:豆科植物的根瘤菌。

  • 人工固氮:\(\ce{N2 + 3H2 <=>[高温高压][催化剂] 2NH3}\)(工业合成氨)。

氮氧化物

氮氧化物的物理性质

\(\ce{NO}\) \(\ce{NO2}\)
气味 刺激性气味、有毒(与 \(\ce{CO}\) 类似中毒) 刺激性气味、有毒
颜色 无色 红棕色
密度 与空气接近(不能使用排空气法) 大于空气(向上排空气法)
溶解性 难溶于水 易溶于水

一氧化氮相关

\[ \left\{ \begin{aligned} \ce{2NO + O2 &-> 2NO2}\\ \ce{3NO2 + H2O &-> 2HNO3 + NO} \end{aligned} \right. \]

计算得到:

\[ \ce{4NO + 3O2 + 2H2O -> 4HNO3} \]
\(V_{\ce{NO}}:V_{\ce{O2}}\) 现象
\(<4:3\) \(\ce{O2}\) 过量,\(\ce{O2}\) 剩余
\(=4:3\) 恰好完全反应
\(>4:3\) \(\ce{NO}\) 过量,\(\ce{NO}\) 剩余

二氧化氮相关

\[ \left\{ \begin{aligned} \ce{3NO2 + H2O &-> 2HNO3 + NO}\\ \ce{2NO + O2 &-> 2NO2} \end{aligned} \right. \]

计算得到:

\[ \ce{4NO2 + O2 + 2H2O -> 4HNO3} \]
\(V_{\ce{NO2}}:V_{\ce{O2}}\) 现象
\(<4:1\) \(\ce{O2}\) 过量,\(\ce{O2}\) 剩余
\(=4:1\) 恰好完全反应
\(>4:1\) \(\ce{NO2}\) 过量,\(\ce{NO2}\) 剩余

氮氧化物综合

  • \(\ce{NO2}\) 可以支持燃烧,证明如下:

    • \(\ce{4N2,O2}\) 木条不复燃。

    • \(\ce{4NO2,O2}\) 木条复燃。

  • \(\ce{NO}\) 可以作为传递神经信息的信使分子。

  • 二氧化氮若直接溶于碱溶液,发生反应:

    \[ \ce{NO2 + 6OH- -> NO3- + NO2- + 3H2O} \]

    生成硝酸根和亚硝酸根。而若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\(1:1\) 通入碱溶液,则只生成亚硝酸根(亚硝酸钠的制备)。

  • 一氧化氮的制备:密封环境中,铜丝和稀硝酸反应。

氨气及其性质

氨气的物理性质

有刺激性气味气体,密度小于空气,极易溶于水(\(1:700\))。

氨气极易溶于水的原因:与水形成氢键,增加了溶解度。

喷泉实验:

  • 气体极易溶于水,或与液体反应。

  • 短时间内形成压强差。

沸点 \(\pu{-33.5^oC}\) 较高,易液化放热、汽化吸热,可作为制冷剂。

氨气的制取与检验

工业制取:人工固氮。

实验室制取,常用五种方法:

  1. \(\ce{NH4HCO3(s)}\) 受热分解:

    • \(\ce{NH4HCO3 ->[\triangle] NH3 ^ + CO2 ^ + H2O}\)

    • 用碱石灰除杂即可。

  2. \(\ce{NH4Cl(s),Ca(OH)2(s)}\) 共热:

    • \(\ce{2NH4Cl + Ca(OH)2 ->[\triangle] CaCl2 + 2H2O + 2NH3 ^}\)

    • 用碱石灰干燥即可。

  3. \(\ce{NH4+(aq),OH-(aq)}\) 共热:

    • \(\ce{NH4+ + OH- -> NH3 ^ + H2O}\)

    • 用碱石灰干燥即可。

  4. \(\ce{NH3(aq)}\) 加热:

    • \(\ce{NH3*H2O ->[\triangle] NH3 ^ + H2O}\)

    • 用碱石灰干燥即可。

  5. 浓氨水滴到碱石灰上。

    •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。

    • 氢氧化钠与氨水反应。

注意:

  • 稀溶液必须加热,浓溶液无需加热。

  • 不可使用 \(\ce{NH4Cl}\) 加热,因为产物 \(\ce{NH3,HCl}\) 会迅速反应生成固体。

氨气的检验:

  • 酸碱指示剂,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。

  • 用玻璃棒蘸取浓硝酸或浓盐酸等挥发性酸,产生白烟。

氨气的化学性质

  • 弱碱性:

    • \(\ce{NH3 + HCl -> NH4Cl}\),有白烟生成。

    • \(\ce{NH3 + H2O <=> NH3*H2O <=> NH4+ + OH-}\)

    • 三分三离:\(\ce{NH3*H2O,H2O,NH3}\)\(\ce{NH4+,H+,OH-}\)

  • 还原性:

    • 氨气与氯气的反应较为复杂,可能会生成各种氮的价态产物。

    • \(\ce{4NH3 + 5O2 ->[催化剂][\triangle] 4NO + 6H2O}\)

    • 氨的催化氧化,常用铂、铑作为催化剂。

  • 不稳定性:受热分解。

硝酸

硝酸的物理性质

硝酸,无色透明,有刺激性气味,易挥发。

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 \(70\%\) 以上,发烟硝酸质量分数 \(\ge95\%\)

因为浓硝酸中的硝酸分子分解产生 \(\ce{NO2}\) 而呈浅黄色,通入氧气后可以消除。

注意:硝酸铵不稳定,受热和剧烈撞击会发生爆炸。

稀硝酸的化学性质

氧化性和酸性:

  • 非氧化性酸由氢离子 \(\ce{H+}\) 体现氧化性。

  • 通常情况下,稀硝酸为 \(\ce N\) 体现氧化性,故其为氧化性酸。

  • 在与金属的反应中,还原产物通常为 \(\ce{NO}\),浓度不同也可能被还原为氮气、氨气或亚硝酸。

与铜的反应:

  • \(\ce{3Cu + 8HNO3(稀) -> 3Cu(NO3)2 + 2NO + 4H2O}\)

  • 现象:铜丝溶解,溶液变蓝,有无色气体产生,接触空气后变为红棕色。

与铁的反应:

  • 少量稀硝酸:\(\ce{3Fe + 8HNO3 -> 3Fe(NO3)2 + 2NO + 4H2O}\)

  • 稀硝酸也可以氧化二价铁离子。

  • 过量稀硝酸:\(\ce{Fe + 4HNO3 -> Fe(NO3)3 + NO + 2H2O}\)

浓硝酸的化学性质

氧化性和酸性:

  • 强氧化性漂白,使酸碱指示剂褪色。

  • 在与金属、非金属的反应中,通常被还原为 \(\ce{NO2}\)

与铜的反应:

  • \(\ce{Cu + 4HNO3(浓) -> Cu(NO3)2 + 2NO2 + 2H2O}\)

  • 产生红棕色气体,溶液变绿。

与红热的碳的反应:

  • \(\ce{C + 4HNO3(浓) ->[\triangle] CO2 ^ + 4NO2 ^ + 2H2O}\)

  • 同时发生浓硝酸的受热分解,硝酸只体现氧化性。

与铁和铝钝化,加热进行。

王水

浓硝酸和浓盐酸按照体积比 \(1:3\) 混合,得到的强氧化性物质。

王水通常会缓慢分解出氯气和二氧化氮,这是浓硝酸氧化氯离子的结果。

王水甚至可以溶解金这种非常稳定的金属。

硝酸的工业制取

  1. 氨的催化氧化:\(\ce{4NH3 + 5O2 ->[催化剂][\triangle] 4NO + 6H2O}\)

  2. 降温冷却后溶于水:\(\ce{4NO + O2 +2H2O -> 4HNO3}\)


Page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