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碱金属概述

碱金属的性质

碱金属性质概述

  • 碱金属大多为银白色固体(铯 Cs 略带金色)、密度小柔软、熔沸点低。

  • 按照从上到下,\(\ce{Li,Na,K,Rb,Cs}\),熔沸点降低、密度增大(钾反常小),与氧气反应更加复杂。

    \[ \ce{Li + O2 -> LiO2} \]
    \[ \ce{Na + O2 -> Na2O, Na2O2} \]
    \[ \ce{K + O2 -> K2O, K2O2, KO2, KO3} \]
  • 对应的碱,除了氢氧化锂外均为强碱,且碱性依次增强。

钠单质的物理性质

  1. 质软。
  2. 银白色金属光泽。
  3. 常温下是固态。
  4. 密度比水小,比煤油大。
  5. 熔点低。

钠单质的化学性质

钠与氧气的反应

  • 常温:迅速被氧化为 \(\ce{Na2O}\),失去金属光泽。

    \[ \ce{4Na + O2 -> 2Na2O} \]
  • 加热:先熔化后燃烧,发出黄色火焰,生成淡黄色固体。

    \[ \ce{2Na + O2 -> Na2O2} \]
  • 钠着火后用沙土盖灭。

钠与水的反应

\[ \ce{Na + 2H2O -> 2NaOH + H2 ^} \]
现象 解释
钠浮在水面上 钠密度比水小
熔化成光亮的小球 反应放热,钠熔点低
四处游动 反应生成气体
发出嘶嘶响声 反应剧烈,产生气体
产生使酚酞变红的物质 生成碱性物质

钠与酸的反应

与非氧化性酸(e.g. HCl)发生反应:

  1. \(\ce{2Na + 2HCl -> 2NaCl + H2 ^}\)
  2. \(\ce{2Na + H2O -> 2NaOH + H2 ^}\)

其中与强酸的反应一般比与水的更剧烈。

钠与盐的反应

与盐溶液反应:

  1. 先和水生成碱。
  2. 后发生碱和盐的反应。

    \[ \ce{2Na + 2H2O + CuSO4 -> H2 ^ + Na2SO4 + Cu(OH)2 v} \]
  3. 现象: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。

与熔融盐盐发生置换反应:

\[ \ce{2Na + CuSO4 -> Cu + Na2SO4} \]

钠的应用

  1. 高压钠灯。
  2. 冶炼金属(e.g. \(\ce{TiCl4}\))。
  3. 钠钾合金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

钠单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,会变为 \(\ce{Na2CO3}\) 固体。

钠的氧化物

氧化钠的性质

作为碱性氧化物,与酸、水、酸性氧化物的反应:

\[ \begin{aligned} \ce{Na2O + 2HCl &-> 2NaCl + H2O}\\ \ce{Na2O + H2O &-> 2NaOH}\\ \ce{Na2O + CO2 &-> Na2CO3} \end{aligned} \]

同时存在 \(\ce{2Na2O + O2 -> 2Na2O2}\) 在加热条件下生成。

过氧化钠的性质

类似氧化钠的:

\[ \begin{aligned} \ce{2Na2O2 + 4HCl &-> 4NaCl + 2H2O + O2}\\ \ce{2Na2O2 + 2H2O &-> 4NaOH + O2}\\ \ce{2Na2O2 + 2CO2 &-> 2Na2CO3 + O2} \end{aligned} \]

可以进行氧气供给。

\[ \begin{aligned} \ce{Na2O2 + SO2 &-> NaSO4}\\ \ce{Na2O2 + SO3 &-> NaSO4 + O2} \end{aligned} \]

这是因为其具有强氧化性,另外其还具有漂白性,可以用于杀菌消毒。

钠的氧化物题型

关于 \(\ce{Na2O2}\) 的增重:

  • \(\ce{Na2O2}\)\(\ce{H2O}\) 反应,相当于增加了 \(\ce{H2}\) 的重量。
  • \(\ce{Na2O2}\)\(\ce{CO2}\) 反应,相当于增加了 \(\ce{CO}\) 的重量。

因此:\(a\pu g\)\(\ce{H2,CO}\) 混合气体与足量氧气点燃,生成的气体通过足量过氧化钠,增重 \(a\pu g\)

\(\ce{Na2O}\) \(\ce{Na2O2}\)
颜色 白色 淡黄色
氧的化合价 \(-2\) \(-1\)
阴阳离子个数比 \(1:2\) \(1:2(\ce{O2^2-})\)
稳定性 不稳定 较稳定

钠的碳酸(氢)盐

套管实验

理论:\(\ce{Na2CO3}\)\(\ce{NaHCO3}\) 更碱、更溶、更稳定。

套管实验

  • 外层:\(\ce{Na2CO3}\),无明显现象。
  • 内层:\(\ce{NaHCO3}\),塞蘸有无水硫酸铜的棉花,插入澄清石灰水中。

类似的结论有 \(\ce{OH- + HCO3+ -> H2O + CO3^2-}\)

半径法

  1. \(\ce{NaOH}\) 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。
  2. 向得到的溶液中加入稀盐酸,记录二氧化碳产生量与加入盐酸的量的折线图。

从折点开始画圆,半径为左右较小的长度,圆内平阶段发生碳酸钠的反应,前发生氢氧化钠的反应。

海水制碱

氨碱法(索尔维制碱法):

  • 原料:食盐 \(\ce{NaCl}\)、石灰石 \(\ce{CaCO3}\)

  • 媒介:\(\ce{NH3}\)

  • 流程:

    \[ \ce{饱和食盐水 ->[NH3] 饱和氨盐水 ->[CO2] 碳酸氢钠 ->[过滤] ->[加热] 碳酸钠} \]
  • 化学方程式:

    \[ \ce{NaCl + NH3 + CO2 + H2O -> NH4Cl + NaHCO3} \]

经典问题:

  • 氨气使溶液具有碱性,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。

  • 相同温度下,\(\ce{NaHCO3}\) 溶解度小于 \(\ce{NH4Cl}\),先析出。

  • \(\ce{NaHCO3}\) 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 \(\ce{NH4Cl}\),先达到饱和。

工业流程:

  • 循环使用 \(\ce{NaHCO3}\) 分解产生的氨气。

  • 使用碳酸钙制取 \(\ce{Ca(OH)2}\)\(\ce{NH4Cl}\) 反应,循环利用氨气。

  • 缺点:产生 \(\ce{CaCl2}\) 无用物质,\(\ce{NaCl}\) 利用率低。

联合制减法(侯氏制碱法):

  • 氨厂与碱厂联合:碱厂直接利用氨厂产出的氨气和二氧化碳。

  • 中国农业化肥需求量大,\(\ce{NH4Cl}\) 直接作为化肥生产,无 \(\ce{CaCl2}\) 污染。


Page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