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转至

孟德尔遗传规律1

孟德尔规律基础

性状和基因

性状:

  • 性状:生物体具有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。

  • 相对性状: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。

  • 隐性性状: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,杂种子一代未显现出来的性状。

  • 显性性状: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,杂种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。

  • 性状分离:在杂种后代中,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。

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“遗传因子”一词起了一个新名字,叫作“基因”,并且提出了表型(也叫表现型)和基因型的概念:

  • 表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,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。

  • 与表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作基因型,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 DD 或 Dd,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 dd。

  • 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,叫作等位基因,如 D 和 d。

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:

  1.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,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表现型,而表现型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。

  2. 表现型(生物的性状表现)是基因型(遗传物质组成)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孟德尔的假说

  1.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。这些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,既不会相互融合,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。每个因子决定一种特定的性状,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,用大写字母(如 D)来表示;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,用小写字母(如 d)来表示。

  2. 在体细胞中,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。例如,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 DD,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有成对的遗传因子 dd。像这样,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作纯合子。因为 F1 自交的后代中出现了隐性性状,所以在 F1 的体细胞中必然含有隐性遗传因子;而 F1 表现的是显性性状,因此 F1 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应该是 Dd。像这样,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作杂合子。

  3. 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——配子时,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,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。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。

  4. 受精时,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。例如,含遗传因子 D 的配子,既可以与含遗传因子 D 的配子结合,又可以与含遗传因子 d 的配子结合。

孟德尔第一定律

孟德尔第一定律,又称分离定律:在生物的体细胞中,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,不相融合;在形成配子时,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,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,随配子遗传给后代。

  • 研究对象:位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。

  • 发生时间:减数分裂 I 后期。

  • 使用范围:真核生物,有性生殖,细胞核遗传。

孟德尔第二定律

孟德尔第二定律,又称自由组合定律: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;在形成配子时,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,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。

  • 研究对象: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。

  • 发生时间:减数分裂 I 后期。

  • 使用范围:真核生物,有性生殖,细胞核遗传。

孟德尔规律的应用

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:

  • 成功地揭示了遗传的两条基本规律: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。

  • 这两条基本规律的精髓是:生物体遗传的不是性状本身,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。

杂交育种:

  • 人们有目的地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,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,再筛选出所需要的优良品种。

  • 例如,小麦的抗倒伏(D)对易倒伏(d)为显性,易染条锈病(T)对抗条锈病(t)为显性。小麦患条锈病或倒伏,会导致减产甚至绝收。现有两个不同品种的小麦,一个品种抗倒伏,但易染条锈病(DDTT);另一个品种易倒伏,但能抗条锈病(ddtt)。将这两个品种的小麦杂交,在 F2 中就会出现新类型(如DDtt 或Ddtt)。继续繁育它们,经过选择和培育,就可以得到既抗倒伏又抗条锈病的纯种(DDtt)。

计算患病概率:

  • 在医学实践中,人们可以依据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,对某些遗传病在后代中的患病概率作出科学的推断,从而为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。

  • 例如,人类的白化病是一种由隐性基因(a)控制的遗传病,如果一个患者的双亲表型正常,根据分离定律可知,患者的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(Aa),则双亲的后代中患病概率是 ¼。

豌豆杂交实验

实验材料的优点

豌豆的优点:

  • 优点一:自花传粉,闭花受粉,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。

  • 优点二:相对性状易于区分。

  • 优点三:豌豆花大,易于人工操作,生长周期短。

  • 优点四:子粒较多,数学统计分析结果可靠。

自花传粉、闭花受粉:

  • 自花传粉:两性花的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。

  • 闭花受粉:在花未开放之前雄蕊的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。

  • 在自然状态下,一般都是纯种,实验结果容易分析而且可靠。

杂交与研究过程

去雄、套袋、传粉、套袋。

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:

  1. 正确选用了实验材料。

  2. 对性状分析是由一对到 多对,遵循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。

  3. 进行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。

  4. 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程序。

假说演绎法

步骤 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
分析问题 \(3:1\) \(9:3:3:1\)
提出假说 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遗传因子自由组合
演绎推理 测交实验 测交实验、正交反交
验证假说 \(1:1\) \(1:1:1:1\)
分析结果 真实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 真实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
得出结论 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

分离比模拟实验

小球球 >_<

遗传规律解题方法

alt text

分离定律

显隐性的判断

  1. 出现性状分离,不同亲本的性状为隐性(无中生有有为隐)。

  2. 一个性状凭空消失,则这个性状为隐性(凭空消失为隐性)。

基因型的判断

  1. 观察法:若为隐性形状,则为 aa。

  2. 自交法:若后代性状分离,则为 Aa,否则为 AA。

  3. 测交法:若后代全为显性,则为 AA,否则为 Aa。

连续自交比例

杂合子 Aa 连续自交 \(n\) 代:

Aa aa + AA aa, AA Aa + AA
\(F_n\) \(\dfrac{1}{2^n}\) \(1-\dfrac{1}{2^n}=\dfrac{2^n-1}{2^n}\) \(\dfrac{1}{2}-\dfrac{1}{2^{n+1}}=\dfrac{2^n-1}{2^{n+1}}\) \(\dfrac{1}{2}+\dfrac{1}{2^{n+1}}=\dfrac{2^n+1}{2^{n+1}}\)

用途:自交多代,纯合子比例提高,用于选育种。

变式:杂合子 Aa 连续自交,逐代淘汰 aa 隐性个体。

性质:逐代淘汰等价于连续自交后淘汰所有隐性个体,因为隐性个体自交一定还是隐性个体。

根据上表有:

\[ \dfrac{\rm{AA}}{\rm{AA+Aa}}=\dfrac{2^n-1}{2^n+1} \]

那么:

Aa AA
\(F_n\) \(\dfrac{2}{2^n+1}\) \(1-\dfrac{2}{2^n+1}=\dfrac{2^n-1}{2^n+1}\)

自由交配比例

杂合子 Aa 自由交配:比例恒为 \(1:2:1\)

配子法:一个区域内 \(\rm{AA:Aa}=1:2\),求自由交配一代后性状及其比例。

找出配子:\(\rm{A:a}=2\times1+1\times2:1\times2=2:1\),列出表格:

得出答案:基因型 \(\rm{AA:Aa:aa}=4:4:1\),形状分离比为 \(8:1\)

杂合子 Aa 自由交配,逐代淘汰 aa 隐性个体:

AA Aa
\(F_n\) \(\dfrac{n}{n+2}\) \(\dfrac{2}{n+2}\)

合子致死问题

形式为,\(\rm{AA,Aa,aa}\) 中有基因型导致致死,或者部分致死。

\(1:2:1\) 的基础上,减掉一部分数即可,例如 \(\rm aa\)\(50\%\) 致死:

\[ 1:2:(1\times50\%)=2:4:1 \]

自由组合定律

实质与验证

  • 实质:验证双杂合子可以产生 \(4\) 种比例相等的配子。

  • 自交法:性状分离比 \(9:3:3:1\)

  • 测交法:性状分离比 \(1:1:1:1\)

  • 花粉法:花粉形状比 \(1:1:1:1\)

  • 单倍体育种:取花药离体培养,(花粉)获得单倍体幼苗,用秋水仙素处理,使幼苗染色体加倍、恢复正常染色体数,最终植株性状分离比 \(1:1:1:1\)

拆分组合法

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。

拆分:将多对等位基因分别考虑,然后乘起来,有:

\[ (3:1)(3:1)=9:3:3:1 \]
\[ (3:1)(1:1)=3:3:1:1 \]
\[ (1:1)(1:1)=1:1:1:1 \]

因此,\(n\) 对等位基因 \(\rm{AaBbCc\dots}\) 分离的现象:

\(1\) 对相对性状 \(2\) 对相对性状 \(n\) 对相对性状

\(F_1\) 配子
\(2\)
\(1:1\)
\(2^2\)
\(1:1:1:1\)
\(2^n\)
\((1:1)^n\)

\(F_2\) 表现型
\(2\)
\(3:1\)
\(2^2\)
\(9:3:3:1\)
\(2^n\)
\((3:1)^n\)

\(F_2\) 基因型
\(2\)
\(1:2:1\)
\(2^2\)
\(1:2:1:2:4:2:1:2:1\)
\(2^n\)
\((1:2:1)^n\)

根据全隐、全显比例判断 \(n\) 等位基因对数:

全显比例 全隐比例
自交 \((3/4)^n\) \((1/4)^n\)
测交 \((1/2)^n\) \((1/2)^n\)

多项式展开法

先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分析,对单独得到的比例相乘:

\[ (3:1)(3:1)=9:3:3:1 \]

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快速解决自由组合的杂交子代基因型比例问题。

患病概率计算

容斥原理:

  • 患甲病概率 \(n\),患乙病概率 \(m\)

  • 同时患两病概率 \(nm\),不患病概率 \((1-n)(1-m)\)

  • 患病概率 \(n+m-nm\),患一种病概率 \(n+m-2nm\)

  • 只患甲病概率 \(n(1-m)=n-nm\),只患乙病概率 \(m(1-n)=m-nm\)

配子致死问题

配子完全致死问题:

以基因型为 Ab 的花粉(雄配子)致死为例:

我们知道 Ab 雄配子一定会与 \(1:1:1:1\)\(\rm AB, Ab, aB, ab\) 的配子结合后死亡。

因此,我们在 \(9:3:3:1\) 上减去对应的个体,即 \((9-1-1):(3-1-1):3:1=7:3:1:1\)

配子部分致死问题:

以 AaBb 中含 b 的花粉 \(50\%\) 致死为例。

我们分开讨论,我们知道:

\[ \rm{Aa\times Aa=AA+2Aa+aa} \]
\[ \rm{Bb\times B\dfrac{1}{2}b=BB+\dfrac{3}{2}Bb+\dfrac{1}{2}bb} \]

性状分离比:

\[ (1+2:1)(2+3:1)=(3:1)(5:1)=15:5:3:1 \]

这种将系数放在前面可以快速解决。

遗传规律中的特例

分离定律

不完全显性

  • 显性 Aa 与 AA 表型不同。

  • 杂合子自交分离比为 \(1:2:1\)

复等位基因

  • 例如 ABO 血型:

    • AB 型血:\(\rm{I^AI^B}\)

    • A 型血:\(\rm{I^AI^A,I^Ai}\)

    • B 型血:\(\rm{I^BI^B,I^Bi}\)

    • O 型血:\(\rm{ii}\)

    • 其中 \(\rm{I^A,I^B}\) 称为共显性基因。

表型模拟

  • 表型同时由基因型和环境影响。

  • 例如 AA 果蝇 \(\pu{0^oC}\) 为残翅。

  • 从性遗传和伴性遗传的表型都与性别有密切的联系,但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遗传方式——伴性遗传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,而从性遗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,后者基因在传递时并不与性别相联系,这与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传递有本质区别。

从性遗传

  • 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与性别有关,通常受到性激素的影响。

  • 例如 Hh 公羊有角、母羊无角。

母性效应

  • 核遗传,但是子代某一性状为母本的核基因控制,不受自身核基因控制。

  • 例如椎实螺的左旋与右旋。

三体问题

  • 例如二十一三体综合征,通常是减数分裂异常导致的。

  • 例如 AAa 染色体的配子产生为:\(\mathtt{(AA, a); (Aa, A); (Aa, A)}\),即 \(\rm{AA:Aa:A:a}=1:2:2:1\)

自由组合定律

基础 \(9:3:3:1\)

最基本的类型,特征为和为 \(16\)

产生 \(9:3:3:1\) 通常是两对相对性状互不干扰,或者同时为显性时产生新的性状。

\[ \mathtt{(A\_B\_);(A\_bb);(aaB\_);(aabb)} \]

举例:豌豆黄色、绿色,圆粒、皱粒。

测交:一一对应,下面的变形也是如此,对应组内测交比例之和即为测交性状分离。

变形 \(9:7\)

两对独立的非等位基因,两个基因均为显性(纯合或杂合状态)决定一种性状的出现,单独一个为显性与全不显性表现相同。

\[ \mathtt{(A\_B\_);(A\_bb,aaB\_,aabb)} \]

举例:酶甲基因,酶乙基因,底物经过酶甲和酶乙后产生有色物质。

变形 \(9:6:1\)

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,单独存在时则能表现相似的性状,无显性基因时表达出又一种性状来。

\[ \mathtt{(A\_B\_);(A\_bb,aaB\_);(aabb)} \]

举例:酶甲和酶乙均控制某颜色色素合成,但是两种色素在一起后产生不同颜色。

变形 \(15:1\)

只要一个显性基因存在时就表现性状,显性效果不累加,无显性基因不表现性状。

\[ \mathtt{(A\_B\_,A\_bb,aaB\_);(aabb)} \]

举例:酶甲和酶乙均控制某色素合成,只要存在一种酶即可合成。

叠加效应 \(1:4:6:4:1\)

当两对非等位基因决定某一性状时,由于基因的相互作用,后代由于显性基因的叠加,从而出现偏离。

常见形式为 \(1:4:6:4:1\),这个表示性状与显性基因的个数有关。

在某些题目里面,可以看到显性基因与性状(长度、质量等)的线性关系。

隐性上位作用 \(9:3:4\)

其中一个等位基因如果隐性纯合,则表现为一个形态,反之与另一个基因有关,我们称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。

\[ \mathtt{(A\_B\_);(A\_bb);(aaB\_,aabb)} \]

举例:果蝇的有翅 \(\rm A\_\) 无翅 \(\rm aa\),与长翅 \(\rm B\_\) 短翅 \(\rm bb\)

显性抑制作用 \(13:3\)

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其抑制作用且本身不控制性状的表现,称其为抑制基因,或者显性时性状抵消、与双隐性相同。

\[ \mathtt{(A\_bb);(A\_B\_,aaB\_,aabb)} \]

举例:酶甲控制合成,酶乙控制抑制甲或者分解产物。

显性上位作用 \(12:3:1\)

两对独立的基因共同控制,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基因起遮盖作用且本身控制性状的表现。

\[ \mathtt{(A\_B\_,aaB\_);(A\_bb);(aabb)} \]

举例:酶甲控制合成蓝色色素,酶乙控制合成黄色色素且抑制酶甲。

相互抑制作用 \(10:6\)

只要一个显性基因存在时就表现性状,但双显性基因相互抑制、作用效果抵消,与双隐性基因效果相同。

\[ \mathtt{(A\_B\_,aabb);(A\_bb,aaB\_)} \]

举例:酶甲和酶乙均控制合成某种色素,两种酶互相抑制。

相互抑制作用 \(10:3:3\)

两个基因各自显性表现不同,但双显性基因相互抑制、作用效果抵消,与双隐性基因效果相同。

\[ \mathtt{(A\_B\_,aabb);(A\_bb,aaB\_)} \]

举例:酶甲控制蓝色色素合成,酶乙控制黄色色素合成,两种酶相互抑制。


  1. TODO: 五三 310 页考法 1, 2, 3。 


Page Top